招行信用卡逾期还款后果,多久上信用?

法务小编认证达人内容推荐员

逾期资讯 2024-10-29

招行信用卡逾期还款后果怎么办?了解银行信用卡、平台贷款逾期处理方式及减免罚息等相关问题。快速解决逾期问题,避免不良信用记录影响个人财务。

信用卡透支逾期还款的后果有哪些在信用卡的使用过程中有不少“潜规则”是银行不会提醒你的,比如信用卡逾期的时候。

按时还款对于记性不好的人来说却是是一件令人头疼的问题,账单日、还款日、更低还款额,时间长了难免有一些消费者错过了还款时限。

那么如果持卡人在信用卡到期还款日后,还没有全额还款且未选择更低还款额还款时,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不再享受免息还款待遇。

当欠款金额较小且逾期时间较短的情况下,发卡银行会从发生消费的当天,以消费金额为本金按日计算利息,日息万分之五,按月计收复利;
对更低还款额未还部分,还会按月收取5%滞纳金。

收到催缴通知当逾期时间达到一定期限,银行会发送相关催缴通知。

有些人由于无知,不但不还款,还通过更换地址和手机等联系方式来“跑路”,让银行联系不上自己,以为这样银行就奈何不了自己。

其实,这种做法是非常错误的,万万不可取。

办理信用卡的时候,你的实名信息已经被银行记录,一旦你“跑路”,银行会认定你恶意透支和欠款,会报警。

影响个人信用记录当逾期时间过长且无视银行催缴通知,则会被发卡银行冻结信用卡账户。

欠款记录可能被反馈至人民银行个人征信系统,影响持卡人的个人信用记录,导致持卡人无法正常申请住房按揭贷款等。

恶意透支当欠款金额数量较大、逾期时间较长的情况下甚至会触犯《刑法》。

根据《更高人民法院更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9〕19号)第六条规定:
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两次催收后超过3个月仍不归还的,应当认定为刑法之一百九十六条规定的“恶意透支”。

数额在1万元以上不满10万元的,应当认定为刑法之一百九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
数额在10万元以上不满100万元的,应当认定为刑法之一百九十六条规定的“数额巨大”,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
数额在100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之一百九十六条规定的“数额特别巨大”,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总结一下,被银行2次催收且超过3个月不归还,数额超过1万元以上,就有可能构成犯罪了。

广大持卡人不要图一时之快,而触犯法律。

消费者在使用信用卡的过程中,有四个日期需要特别牢记:
交易日,指你的实际刷卡消费、取现或转账的日期。

银行记账日,即银行把你的交易记在账上的日期。

需要注意的是,账单中的交易日是指刷卡当天,记账日则有所不同,店家刷卡信息传输到银行需要时间,境外消费一般都会有几天的时差。

账单日,则指银行对你每个月用信用卡交易“算总账”的日期。

到期还款日,消费者一定要在这个日期前还款,若超过此期限,对于本期所欠银行的款项就要缴纳利息及其他相关费用了,包括滞纳金、透支利息。

推荐热门信用卡还款方式:
PC客户端用户,可以用银-联在线支付体验一键式信用卡还款。

手机客户端用户,可以下载银-联随行APP进行信用卡还款。

简单、便捷、安全新体验。

一般用户,可以采用同行信用卡约定还款。

无需担心信用卡账单逾期未付的情况。

轻松一联,账单无忧。

如果您的情况比较复杂,本网站也提供专业的律师在线咨询服务,欢迎您进行法律咨询。

逾期问题分析结论:
信用卡透支需要及时还款,逾期不还的,当事人可能会面临以下三大后果:
1、由于当事人信用卡逾期,所以会产生罚息,发卡行会收取罚息,持卡人必然会增加财务负担;
2、在中国人民银行信用记录中留下信用污点,影响当事人的日后生活;
3、持卡人将收到发卡行或其机构的持续催收通知,可能被起诉到法庭,甚至面临牢狱之灾。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之一百九十六条 【信用卡诈骗罪】有下列情形之一,进行信用卡诈骗活动,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
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
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使用伪造的信用卡,或者使用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的;
(二)使用作废的信用卡的;
(三)冒用他人信用卡的;
(四)恶意透支的。

前款所称恶意透支,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催收后仍不归还的行为。

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